葡萄上介壳[软体动物或其他动物的外壳。]虫的综合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技术
1 介壳虫的发生规律
为害[基本信息为害详细解释“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古代就有这种用法。]葡萄的介壳虫主要为葡萄粉蚧、康氏粉蚧和东方灰蚧。
一般1年发生2~3代,在老蔓翘皮下,裂缝处和根基部的土壤内群体越冬。翌年葡萄出土萌动后开始活动为害。第1、2、3代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被称为若虫(nymph)。]发生期分别为5月、7月、9月,若虫孵化[孵化(incubation)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后,在卵囊内停留一段时间,爬出后开始在卵囊附近聚集为害,随后逐渐分散爬到枝叶等幼嫩部分为害。该虫第1代为害枝,2、3代以果实[果实(英文名称fruit)是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为主。康氏粉蚧喜在阴暗处活动,套袋内是其繁殖为害的最佳场所。因此,套袋果园,树冠郁闭、光照差的果园发生较重。
2 介壳虫的危害症状
葡萄粉蚧:以若虫和雌虫隐藏在老蔓的翘皮下等部位集中刺吸汁液为害,使被害处形成大小不等的丘状突起。随着葡萄新梢的生长,逐渐向新梢上转移集中新梢基部刺吸汁液进行为害。为害叶腋和叶梗,被害的叶片失绿发黄,干枯。为害葡萄果实部位,被害后的果粒畸形,果蒂膨大粗糙。刺吸危害的同时,分泌黏液,易招引霉菌寄生,污染果穗,影响果实品质。
康氏粉蚧: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嫩芽、嫩叶、果实、枝干的汁液。嫩枝受害后,被害处肿胀,严重时造成树皮纵裂而枯死。果实被害时,造成组织坏死,出现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点、黑点或黑斑;排泄蜜露到果实、叶片、枝条上,造成污染,湿度大时蜜露上产生杂菌污染,形成煤污病。
东方灰蚧:在葡萄上,以雌成虫、若虫为害葡萄枝干、叶片和果实。雌成虫和若虫附着在枝干、叶和果穗上刺吸汁液,并排出大量黏液,招致霉菌寄生,表面呈现烟煤状,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3 介壳虫防治的安全用药
3.1 防治适期
葡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防治时期为若虫孵化盛期至若虫分散转移期。
3.2 防治方法
根据虫情的发生情况,选择防治适期施药。施药时间宜在早上或傍晚,为保证施药均匀周每亩用水量宜为60 L~90 L。
3.3 化学农药使用[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
优先采购登记在葡萄上的农药,按照农药标签规定使用,或按照推荐用药表中推荐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严格遵守每季使用最多次数和安全间隔期[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放牧、收获(采收)、使用、消耗作物前的时期,自喷药后到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间隔时间。]。提倡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及合理混用。防治葡萄介壳虫用药建议详见表1。
表1 防治葡萄介壳虫用药建议
防治对象 |
农药通用名 |
含量及剂型 |
稀释倍数 |
使用方法 |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
安全间隔期/d |
介壳虫 |
松脂酸钠 |
20%可溶粉剂 |
150倍液~200倍液 |
冬季清园或早春新梢抽发前喷雾[喷雾就是人工造雾。] |
– |
– |
矿物油 |
99%乳油 |
150倍液~200倍液 |
若虫孵化盛期,喷雾使用 |
– |
– |
|
噻虫嗪 |
25%水分散粒剂 |
4000倍液~5000倍液 |
若虫孵化盛期,喷雾使用 |
2 |
7 |
|
螺虫乙酯 |
22.4%悬浮剂 |
4000倍液~5000倍液 |
若虫孵化盛期,喷雾使用 |
1 |
14 |
支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605605)-浆果类水果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应用及示范
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