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原病害(侵染性病害)(白色石膏霉)-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症状

食用菌病原病害(侵染性病害)(白色石膏霉)-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又名粪生梨孢帚霉、臭菇、白皮菇。初期在料面上出现白色棉毛状菌丝体,形成圆周形菌落[菌落(外文名colony)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大小不一。形似一层石灰粉[石灰粉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白色粉末状物质。],几天后,棉毛状菌落变成白色革质状物。后期变成白色石膏状的粉状物,最后变成桃红色粉状颗粒。菌丝自溶后,培养料变黑、变黏,产生恶臭味,抑制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

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规律

土壤习居菌。平时生活在土壤中或枯枝落叶等植物残体上,孢子随气流、覆土[建筑覆土形式:建筑里的覆土是指覆盖土下有建筑(建筑不显于地面)。]、培养料进入菇房。当培养料发酵不良(堆温太低未腐熟)、含水量过高、PH值在8.2以上的条件下易发生和蔓延。料内氨、氮过多可造成该病菌发生严重。

综合防治

①严格按照培养料的堆制要求,掌握好原料配比、发酵温度,要防止培养料偏湿、偏碱。

②菇床上发生该菌时,可用二氯异氰尿酸[氰尿酸(英文名称cyanuric acid)又名三聚氰酸(tricyanic acid);2,4,6-三羟基-1,3,5-三嗪;2,4,6三羟基-均三嗪(2,4,6-triazinettriol);均三嗪三醇(sym-triazinetriol)。]钠消毒粉喷施即可。

③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粉拌料和处理覆土可预防该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