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黄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

可危害叶片、茎蔓、卷须和瓜条[瓜条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uā tiáo,意思是把冬瓜瓜肉切成条状,用糖腌制而成的食品。],以幼嫩部分如嫩叶、嫩茎、幼果被害严重。幼苗染病[染病,汉语词汇。]时,真叶较子叶敏感,子叶上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发展后引致全叶干枯。嫩茎染病时初显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通常指一种色彩,有时也用作形容词,表示阴暗、消极…]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常指由子囊菌、担子菌或半知菌,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生长点染病时经 2~3 天烂掉形成秃桩。叶片染病时初为褐绿色(污绿色)近圆形,直径 1~2 毫米的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黄白色大斑病,1~2 天后病班干枯,穿孔后孔的边缘不整齐,稍皱,开裂呈星状,且具黄晕。叶柄、瓜蔓染病时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易龟裂,表面常生灰黑色霉层。瓜条被害初期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继而溢出琥珀色胶状物,干结后易脱落,病斑直径 2~4 毫米,**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组织坏死停止生长,致使瓜条弯曲畸形。空气相对湿度[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病瓜一般不湿腐。

黄瓜黑星病症状特点是什么?发生传播特点是什么?如何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黄瓜黑星病症状特点是什么?发生传播特点是什么?如何防治?-风君子农业百科知识网

(2)发生特点黄瓜黑星病为真菌病害,由半知菌亚门瓜枝孢菌侵染致病。

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或保护地[世界保护联盟(IUCN)将保护地定义为:通过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土地或海洋。]支架上越冬,也可附着在种子表皮内越冬。翌年靠种子、风雨、气流、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该病在9℃~30℃、空气相对湿度 93%以上易产生分生孢子,发病的最适温为 17℃,空气相对湿度 90%以上。华北地区以初夏和秋季发病较重。在保护地中以春末和初秋发病严重。在重茬地、雨水多、浇水过多、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湿度过高时发病严重。此外,黄瓜品种间的抗病性[抗病性是病理学用语,指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也有差异。

(3)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 杜绝带病瓜果和种子传入,注意不要从病区引种引苗。一旦发现黑星病株,及时拔除,连同残蔓败叶一起带出棚外烧掉。不使用发现有黑星病的棚室保护地育苗。

2、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用50℃恒温水浸种 15 分钟后,再用50%多菌灵[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浸泡种子1小时;最好用有效成分0.1%多菌灵盐酸盐溶液浸种1小时,再在清水中浸泡 3~4小时,然后以清水冲洗后催芽播种。

3、轮作或土壤消毒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4 年轮作。不能轮作的进行苗床消毒和大棚内硫黄粉熏蒸消毒。方法是在棚室定植瓜苗前 10 天,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 2~3克和锯末 4~5 克拌均匀后,分放几处点燃,闭棚熏烟1夜。

4、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中农[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7号、中农11、中农13号、吉杂2号、宁阳大刺、北抗选等抗病品种,其中中农 13 号为高抗品种。

5、栽培防治措施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起垄定植,覆盖地膜,降低棚内空气和土壤湿度,尤其是定植后至接瓜期要控制浇水,保护地内可通过通风排湿,控制浇水等措施来降低棚内湿度。合理密植,适当去掉老叶。清除棚内病残体,带至棚外深埋或烧毁。